在这种情势下,科学理性的过度张扬和把工业化危害作为现代化副作用合法化的做法,使得人们试图从控制思维寻求治理办法的努力归于失败, 而面对各类不确定风险的迅速增多,政府和市场中各类主体积极采取的各种所谓措施反过来又形成了新的危机。
三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作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法学家应有的贡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主与法制相互依存、相互保障、相互促进。
第三,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法学的思想宝库。正在这时,1917年和1919年,相继发生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五四运动两件大事。二是坚持三相结合、三化推进,即坚持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和,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三大创新成果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及其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注重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大众化传播,高扬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旗帜,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在两大奇迹的基础上再创法治新奇迹。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他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情况下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要忘了他的时代环境和我们的时代环境。
把中国革命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看做文章上篇与下篇,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习近平指出: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其中,最具标志性的科学理论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律观、国体政体理论、宪法制度理论、社会主义法制理论、党内法规理论等。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但农民起义、君主立宪、资产阶级共和制等种种救国方案都相继失败了。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二是坚持三相结合、三化推进,即坚持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和,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三大创新成果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及其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注重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大众化传播,高扬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旗帜,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在两大奇迹的基础上再创法治新奇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深化、拓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 第一,创造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奋斗目标。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李大钊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
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观念作为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精致地运用于法治领域,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1939年,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更加完整准确地提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著名论断,随后,毛泽东在一系列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深刻的论证与阐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主与法制相互依存、相互保障、相互促进。这十一个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造性重大发展,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完备、逻辑严密、论述科学、话语精深的法治理论体系。
其精髓在于: 法治立国论。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来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第4期(责任编辑:李佳欣)。这些重大问题的研究有力地推进了法学领域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全面拓展了中国法学的研究领域、推进了法学理论创新,为全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新时期的中国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十月革命后,毛泽东热情地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从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路径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先进分子从各种社会思想中选择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
第二,深刻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本质规定和核心要义。早在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等就发出争人权为自由和人权而战的呼唤,号召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争人权,为全中国人民的自由和人权而战,并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打土豪,分田地,闹工潮,争自由,建立红色政权和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制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创造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等法制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和制度成果。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立作出了理论准备,创造了实践条件。这些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理论成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理论资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理论。
我们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团结、动员一切爱国民主力量,反侵略,打日寇,救亡图存,保卫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生存。
毛泽东非常重视宪法的人民性、民主性和人权保障,指出,世界上有不同类型的宪法,我们的宪法是新的社会主义类型,不同于资产阶级类型,人民民主的原则贯串在我们整个宪法中,我们的民主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而是人民民主,我们的宪法,就是比他们革命时期的宪法也进步得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我们党成功地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并对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进行过初步概括。
在毛泽东法律思想的指引下,建立在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及其法学体系废墟上的社会主义新法学,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和法治理论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南,批判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反人民、反科学的政治法律观点,开展了一系列法学理论问题和法制实践问题的研讨活动,重要议题包括我国社会主义阶段法的性质和作用、法学的研究对象、新法与旧法、国体与政体、民主与专政、政治与法律、国家与法制、法制与文明、政策与法律、党的领导与依法办事、守法与违法、法律与道德、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政法工作如何区分两类矛盾、资产阶级法权、镇压反动与保护人民、惩罚犯罪与保护善良、刑事政策、犯罪构成、特赦制度及其实施、死刑复核、诉讼证据、举证责任、枫桥经验、婚姻法和离婚裁判标准、合同制度、法律与和平、和平共处基本原则、主权与人权、国际法体系等,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作出了开拓性历史性贡献。自古以来,怎么治理国家,是人治,还是法治?一直存有争论。
习近平法治思想洋溢着尊法据理的法治思维。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拓展、深化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谱写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新篇章。世界经济的实践证明,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致力于推翻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掌控的国家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而在革命成功之后,则致力于科学有效地治理国家,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毛泽东法律思想的创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历史进程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比较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着力彻底解决人治与法治问题,并明确提出依靠法制治理国家的方针,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
中国法学是中国法治的学术和理论概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法治思想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树立中国法学理论自信、建构中国法学话语体系的资本。习近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凝练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拓展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推向新世纪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法学理论创新、法律制度创新和法治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和价值导向。在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我们所厉行的法治,不是封建主义的严刑峻法,不是资本主义的形式主义法治,也不是其他法系的法治模式,而是符合我国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维护公平正义、弘扬美德义行、促进社会和谐的良法善治。这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针,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今后也决不允许有任何动摇。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十月革命后亦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理性,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中华民族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折点。
其实,它只是指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民作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始终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平感。
否则,只能助长动乱,只能妨碍四个现代化,也只能妨碍民主和法制。在法治发展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战略思想审视、检讨和定位我国法治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要深入贯彻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主体、尊重和保障人权等理念,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更加关注民生民利民权,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的有机结合,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协调性。